“五一”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上三件大事——決定7月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長三角一體化《意見》,都與全面深化改革有關。
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在45年多的歷程中,有兩次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
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無疑,全面深化改革將承擔起新一輪的重要使命。
——十年前。2014年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決定,下設六個專項小組。其中,令人格外關注的是,設立了“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把兩大領域的改革,放在了一個專項小組里。組織架構的內在邏輯,體現著習近平經濟思想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交集。
就像大家熟悉的那句話,“綠水青山”講的是生態,“金山銀山”講的是經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二字,反映的正是經濟與生態之間深刻的內在聯系。
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這與十年前的要求一脈相承。實踐中,既需充分體現“牽引”,也不能只盯著經濟體制改革,而要準確把握各領域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正是此次會議強調的“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的要義之一。
——今年初。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論斷。從中可以體會到五個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機制創新。這五個層層遞進的創新里,“改革含量”非常高。
改革就是調整生產關系。到一線調研時,能鮮明地感受到,新質生產力的有形成果,往往體現在新技術的產業實現上、新動能對經濟的推動里、新產品對生活的改變中。而細觀新質生產力的迸發過程,就會發現,其間飽含著充滿突破感、艱巨性、推動力的體制機制創新。
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低估,甚至漠視中國前進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走到今天,既需不斷投入勞動、知識、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也需在“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上多做文章。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圍繞當前經濟工作,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恰為此意。
4月30日的會議,還審議了《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整整五個月前,去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了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去年以來,事關區域協調發展的座談會,已連開8場。
今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經濟增速分別達到6.2%、6.1%、5.2%、5%,經濟總量已接近全國總量的1/4。看長三角一體化,一定要帶著改革視角看——許多事關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改革,正以長三角為試驗田,由“一體化”做突破口。
改革,從來都要奔著最突出的問題去。長三角的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但發展質量效率仍需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仍有待提升。長三角一體化改革的破題抓手,就是“協同”——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銜接、政策協同、標準趨同,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等等。
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個十年,來了。
“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新聞稿里,有關三中全會,約700字。
讀懂中國式現代化,讀懂我們身邊正發生的發展與改革故事,就能讀懂這700字的分量,就會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加充滿期待。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特約評論員: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