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整合力量、全力抗擊疫情,這是很大的挑戰;在疫情形勢趨緩后,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這也是很大的挑戰。既不能對不同地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礙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又不能不當放松防控、導致前功盡棄。我在2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提出,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現在,全國有1396個縣(區)無確診病例(占46%),還有一些縣(區)累計病例很少、基本沒有新增病例,這些低風險地區要盡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符合條件的省份要適時下調響應級別并實行動態調整。
——習近平
“推動企業復工復產。要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放開貨運物流限制,確保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講話中這樣強調。
“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 連日來,多部委均表態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政策措施扶持復工復產。中央有關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從金融、稅務、交通、政務服務等多方面助力復工復產,一些地區從當地疫情實際出發,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一些行業產能逐步回升,經濟運行正在恢復正常。
務實高效、切中要害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當前,除湖北以外的各省、區、市已經逐步復工復產。交通數據顯示,2月底返程客運量將達到約1.2億人次,3月以后返程約1億人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企業復工復產,各地正在行動。
緊要關頭顯本色,關鍵時刻看擔當。近日,一些省市的“撐復工”措施,直中要害,務實高效,值得借鑒。
浙江嘉興:包機、包車、專列,“三管齊下”助企復工
2月15日晚23時許,從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返回嘉興的59座大巴車,開進位于余新鎮的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符合返工要求的20名員工走下大巴車。
亞特電器是余新鎮已復工復產企業中,首嘗“甜頭”的企業。截至2月15日,余新鎮已復工復產企業78家,并對5495復工人員全部核查完畢。
圖片來源:浙江新聞微信公眾號
嘉興南湖區包機、包車、專列“三管齊下”,針對南湖區主要的勞務輸入地——云貴川三省,采用多種有效方式組織人員復工返崗。
2月17日下午,6名南湖區人社、公安、衛健等部門人員赴四川宜賓,迎接170名人員返回南湖。2月18日下午2點,長龍航空專機由四川五糧液機場返回蕭山機場。南湖區的“東西協作”地——若爾蓋,2名當地干部增援,在包機工作期間到五糧液機場進行聯絡工作,確保南湖區順利接回員工。專列正在對接中,預定時間為2月20日早上7點的火車,宜賓發車,途徑昭通等地,嘉興為終點站,預估可接回700余人。
浙江杭州:開行全國首趟免費復工專列,組織千名員工返程
2月16日14:01,G4138次列車從貴陽北站徐徐駛出,經停黔東南州凱里市后,全速駛往杭州東站,60余家杭州企業的近300名貴州員工乘坐免費高鐵返杭。
圖片來源:浙江新聞微信公眾號
為解決企業“用工難”和外來員工“返程難”,降低返程途中的疫情傳播風險,杭州市審時度勢、回應期盼,主動向鐵路部門申請開行外地復工人員專列,從疫情相對平穩、在杭就業人員較為集中的貴州、成都等地組織人員返工。
2月17日,鐵路部門分別從河南周口和四川成都開行兩趟定制務工人員返程專列,來自河南和四川兩地1300余位返回工作崗位的新浙江人于同日抵達杭州。
黑龍江哈爾濱:專業隊伍入駐 現場解決難題
“回哈員工是否先隔離”“廠區一天消毒幾次”“員工就餐是否分開”……2月19日一早,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派駐部分復工企業的駐廠員已經到崗,開始巡查工作。平房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做好轄區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截至2月22日,該區累計有190家企業復工復產,網上備案的開復工職工已達31478人。
駐廠員既是宣傳員,又是檢查員,更是服務員。駐廠員進駐企業后積極做好宣傳工作,結合不同行業特點,宣傳復工復產的疫情防控要求以及疫情防控期間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信息。駐廠員也履行檢查員職責,對開復工企業的疫情防控措施進行逐項檢查,提出指導意見。同時,他們還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中面臨的各種難題,多部門合力幫助企業復工復產。
河南鄭州:專人精準對接 線上線下協同
春節過后,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有7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迫切需要復工復產。為了讓企業實現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不誤,二七區專門成立區復工復產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對企業進行一對一指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寧愿磨破嘴,也不讓企業跑腿。利用微信、電話、郵箱等線上聯系方式,幫助企業盡快完善復工復產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做到嚴而有序、嚴而有章、嚴而有情。”二七區工業信息化委員會負責人陳慶說。同時,申請復工復產的企業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由中層管理人員擔任專職聯系人,執行24小時蹲守制度,員工實行健康打卡制度,確保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安全復工復產。
廣西玉林:部門協調聯動 保障企業生產
只有上下游企業都開工了,才能保障整個產業鏈正常運轉。零部件供應不足,成了影響廣西玉林玉柴集團產出的主要問題。“發動機的主要零部件供應商就有353家,分布在全國22個省區市。受疫情影響,各地復工時間不一樣,保證零部件同時到位很難。”玉柴采購部部長陳海有些心急。
令陳海沒想到的是,情況很快就出現了轉機。“在收到玉柴的需求后,我們第一時間請求兄弟地區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幫助一些重要產業的上游供應商以最快速度復工復產,并協調放行物流運輸。”玉林市工信局局長黨萬堅告訴記者。
零部件生產的恢復和穩定供給,激活了發動機的產業鏈。在政府的協調下,玉柴復工首日,廣西各地零部件供應商已經100%全面開工。上下游產業鏈聯動推動了企業生產快速恢復,玉柴發動機產量馬上恢復到了正常產量的60%。
政府部門之間聯動,跨區域協調溝通,在合力之下,企業復工復產有條不紊。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疫情并不嚴重的地區,仍然為企業復工設置重重障礙,存在走形式、甚至故意刁難的行為,不少地方陷入形式主義窠臼。
從“復工需遞交21份材料”,到復工申請表上蓋滿公章,再到復工審批開啟“循環證明模式”:開A證明先要有B證明和C證明……這些現象讓相關企業犯了難、窩了火。企業為復工跑斷腿、磨破嘴,直呼“一證難求,行路難”。
循環證明、層層關卡
七八個部門審核、蓋九個章、多名分管領導簽字……近日,一張復工申請表在網上流傳,引起輿論關注。近來,類似情況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企業在被層層審核之后,復工復產卻仍遙遙無期。
不少申請復工復產的企業負責人抱怨:企業想復工,需要填15個表格、2份承諾書,制定1個應急預案、1個復工方案、1套食堂防護措施和1套宿舍防護措施,共計21份材料,有些材料還需要去街道蓋章。“企業填材料填得手軟,想復個工咋就這么難?”
很多企業主都有類似的苦惱。有的企業生產和辦公地點分在不同市區,因各地防疫要求不同,各部門間缺少協調,而沒法統一復工;有些社區強行阻攔居民外出上班,“出去以后就別想回來了”;有些部門動輒祭出“上級要求”“上級‘口頭’通知”等名目,拒絕履行相關職責,還以“疫情期間,怎么做都不為過”為不作為開脫。
東部某沿海城市的一名企業主陳先生告訴記者,他的企業在城東的港口,300多名員工有一半住在城西區。因為城西確診的病例較多,住城西的人到城東區必須辦理跨區通行證。企業復工至少需要辦員工出入小區通行證、人員進城東區通行證、單位復工許可證等3個證。按說,實行通行許可、加強防控本沒有錯,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僅這個通行證就要來回跑6天。期間,要到社區開居住證明,到有關部門開員工14天活動軌跡的證明,到工信部門開企業復工證明。
讓陳先生為難的是,各部門為了免責,竟然開啟了“循環證明模式”——開A證明先要有B證明和C證明。“這樣要求,我們一個證明都開不出來!企業一直沒停產,不存在復工,誰給開復工證明?”更讓他無所適從的是,開具證明的具體要求不公開,都是口頭傳達,有的證明今天給開,第二天再去就說不給開了。陳先生感慨,“這不是把企業卡死了嗎!”
不僅僅是企業,不少群眾也反映,在返程上班辦理相關證明過程中遭遇不少形式主義的煩惱。
——遭遇“踢皮球”。春節探親的王先生,因疫情被困在重慶奉節縣近一個月。最近單位要求復工,為辦回家的出行證,他跑了6趟村鎮多個部門,打了30多個電話,不是找不到人就是一問三不知,始終未辦成證明。“鎮上叫我去村里,村里又讓我去鎮上,推來推去。”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個案,很多網民吐槽,從社區到鄉鎮跑了多次,來回被“踢皮球”也未能辦成通行證。
——材料陷入“死循環”。市民張女士反映,她所在的社區要求居民辦理出入證,前提是物業或單位出具“未離開城市證明”。她找物業,物業表示沒辦法證明;找單位,單位說未復工無法出具證明。“搞來搞去竟成了‘死循環’,太讓人無語了。”張女士說。
——層層證明。河南南陽市村民小晨計劃26日從鄭州轉飛機回深圳,他填了2張表、蓋了3次章、跑了2次鄉鎮、請了3個村干部陪同,還是沒有辦到健康證明。
第一次,鄉鎮工作人員說其所填表“不是最新版本”,他回家填完新表,蓋了村醫、村支委會、村委會三個紅章。第二次來到鄉鎮,并按工作人員要求先后請來3個村干部,對方又提出,還需要鄉鎮包村干部簽字。結果小晨在現場等了兩個小時這位干部也沒來。
“太麻煩了。既然有村委會蓋章,為何還要幾個村干部跑來簽字?既然辦證需要鄉鎮包村干部簽字,為什么他們又不配合?”小晨表示不解。
誠然,既要防控疫情,又要保障生產生活,地方政府部門和基層干部也有兩難:嚴格防疫,限制人員流動,看起來更安全,企業和群眾卻有意見;放松要求,大家都方便了,但萬一出現集聚性感染,問責肯定少不了。
然而,這種“兩難”,并非不可調和,更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中央已明確要求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以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為抓手,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面對疫情發展的新形勢,摸清本地實際情況,找好自己所處方位,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有可為。相關部門和有關干部,絕不能畏縮不前,更不能讓防疫、生產“兩手抓”淪為企業和群眾所不齒的“一手抓防疫,一手捂烏紗”。
人民日報:幫把手,別亂伸手
陸婭楠
最近有兩則新聞在社會上引發熱議。
一則是某地企業想復工,需要提交15個表格、2份承諾書等共計21份材料,還要蓋章備案。另一則是某地為了幫企業復工,政府部門出錢包機、包車、包高鐵接回外地務工人員,不僅資助吃住、送口罩,還發生活補貼。
兩相對比,耐人尋味。
招人、復工原本是企業自己的事,但今年有所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對原有經濟運行秩序造成短期沖擊。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就必須眾人拾柴、抱團取暖,特別是需要政府部門“該出手時就出手”。
保障要素流動,“有形的手”不能缺位。我國勞務輸出地與輸入地往往離得較遠,有的甚至相隔幾千公里。受疫情防控影響,有些地方封閉管理,一些務工人員別說趕火車、搭飛機,出村可能都有困難。衛生檢疫環節增加、交通運輸班次調整都是不得不設的“非常之舉”。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伸出援手,跨區域跨部門協同作戰,能幫助員工盡快返崗,滿足企業和員工的復工愿望。
緩解經營壓力,“有形的手”也須積極作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產業門類,這也意味著,我國制造業分工細、環節多。疫情只要影響一家企業,往往可能波及整個產業鏈、資金鏈。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針對疫情對企業影響所做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企業最大困難為成本壓力增大,60.7%的企業表示亟須“爭取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扶持”。援企政策晚一天落實,不僅原本經營佳、有前景的企業可能因疫情而“生病”,其上下游企業也可能受影響。將免租金、減稅額、降社保、不斷貸等好政策盡快細化、落實,變為有溫度、能操作的好招,才能讓企業渡過難關。
“幫把手”不是“亂伸手”。在復工復產中,個別地方以防疫需要為名,要求企業多蓋章、多填表、繳保證金,將政府需承擔的部分疫情防控責任轉嫁給企業,這違背了“放管服”改革的精神。協助企業復工復產是民生大事,也直接關系地方發展。給企業創造更有利的復工復產條件,與其說是幫忙,不如說是地方政府部門的應盡之責,責無旁貸。
實心實意“幫把手”,也是為了地方長遠發展“留后手”。應對疫情影響,不僅是對地方政府部門應急管理能力的考驗,也是一場優化營商環境的比拼。眼下,各地既遭遇疫情防控挑戰,也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可謂雙線作戰。如果說前一條戰線的主力軍是醫護人員,那么后一條戰線的主力軍就是企業。都說患難見真情,這個時候能出實招、辦實事,就能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留下更多“樹苗”,埋下更多“種子”。種子多了,樹苗強了,又何愁孕育不出碩果累累的林海?
疫情影響是短暫的,優化營商環境是無止境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地方已行動起來,越來越多的好消息正從基層傳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春暖花會開!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眾號、半月談、浙江新聞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