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廣大社區工作者、廣大共產黨員響應黨中央號召,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付出了巨大努力。
從2月17日開始,人民日報連續三天推出“致敬”系列評論,向奮戰在一線的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學習大國”對此進行了整理,以饗網友。
向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
大醫精誠,大愛無垠。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響應黨的號召,義無反顧沖上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頑強拼搏、日夜奮戰,展現了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面貌。我們向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醫務人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斗爭,廣大醫務工作者就是火線上的中流砥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贊揚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充分肯定他們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重大貢獻,鼓舞和激勵著廣大醫務人員堅守一線,英勇奮戰,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醫生護士就是戰士。面對病毒肆虐的疫情,廣大醫務工作者響應黨中央號召,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聞令而動、不怕犧牲,沖鋒陷陣、連續奮戰。全國各地200多支醫療隊、250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1400名軍隊醫護人員奮戰武漢火神山醫院。有的醫務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從醫院救治一線到科研攻關前沿,從完善診療方案、精心救治患者,到治愈率不斷提高、病亡率持續下降,各地不斷傳來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廣大醫務人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筑起了生命防線、提供了專業支撐。當前,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廣大醫務人員功莫大焉!我們向醫務人員致敬,致敬他們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崇高精神,致敬他們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的堅定信念。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挺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們,展現了頑強的意志品質,張揚著強大的精神力量,給病患和家屬帶來希望,給億萬人民帶來感動。84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不辭辛勞、不懼風險,第一時間奔赴武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療隊主動請戰,誓言“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人民子弟兵精銳出戰,發出“請全國人民放心”的鏗鏘承諾;武漢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癥仍戰斗在最前沿;武漢江夏區金口衛生院范湖分院“95后”女醫生甘如意,騎車4天3夜趕回戰“疫”一線……廣大醫務人員知重負重、勇毅前行,夜以繼日、勇斗病魔,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我們向醫務人員致敬,致敬他們“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致敬他們“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責任擔當。
最好的致敬是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的實際行動。廣大醫務人員連續奮戰,非常辛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采取務實、貼心的舉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免除后顧之憂。把生活保障做到位,改善工作和休息條件,合理安排醫務人員輪休,落實有關待遇,提供良好后勤服務。把安全保障做到位,醫療防護物資優先滿足一線醫護人員和救治病人需要,加大對暴力傷醫違法行為打擊力度。把人文關懷做到位,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保護好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全社會都要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醫務人員在一線戰斗,我們要與他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成為他們最堅強的后盾。
現在,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正處于膠著對壘狀態。有黨中央堅強領導,有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有億萬人民同舟共濟,有廣大醫務人員全力以赴,我們一定能奪取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向奮戰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致敬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社區工作者響應黨中央號召,廣泛動員組織群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為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渠道、構筑疫情防控人民防線付出了巨大努力。我們向奮戰在一線的廣大社區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社區是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主戰場,是阻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最有效防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區防控,強調全國都要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擊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加強社區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為了守住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線,廣大社區工作者全力以赴、不怕繁難。從強化社區網格化管理,實施地毯式排查,嚴格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到叮囑督促社區居民多通風、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從做好社區封閉管理,加強疫情監測,協助落實“四類人員”分類管理,到測體溫、做消殺、清垃圾、搞衛生;從安排監督密切接觸人員居家醫學觀察,做好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到做好居民日常生活保障服務,解決居民各種具體細微的生活難題等,廣大社區工作者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用自己的辛勞和堅守、奉獻和汗水織就了抵御疫情的嚴密防線。社區工作者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千頭萬緒、千難萬難,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積極成效。
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廣大社區工作者無私忘我、負重擔當。“我們的工作很重要,必須嚴防死守。”“犧牲我的時間,換來千家萬戶平安,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我們現在是社區守護人,要把門看緊!”社區工作者樸實的話語,透出的是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從社區干部、共產黨員,到基層網格員、物業工作人員,還有大批的志愿者,他們夜以繼日、任勞任怨、辛勤工作,換來的是社區居民的暖心、安心,展現的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本色,凝聚起的是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他們是社區群眾的貼心人,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排頭兵。
當前,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最需要廣大社區工作者發揚頑強拼搏、連續作戰精神,堅守崗位、集中精力,心無旁騖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加強社區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把社區居民進一步發動和組織起來,堅決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關愛社區工作者,為完善社區防控體系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力宣傳社區工作者當中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生活、安全、人文關懷都要保障到位。
經過艱苦努力,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這是來之不易的,廣大社區工作者作出了重要貢獻。只要把社區這道防線堅決守住,防控工作成效一定會進一步顯現,疫情形勢一定會進一步好轉。讓我們再接再厲、英勇斗爭,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有效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向奮戰在一線的共產黨員致敬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廣大共產黨員響應黨中央號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哪里任務險重哪里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黨員當先鋒作表率。我們向奮戰在一線的廣大共產黨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疫情發生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黨中央及時發出《關于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要求組織動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當前的重大政治任務,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和磨刀石,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的強大政治優勢。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在這場嚴峻斗爭中,各行各業的廣大共產黨員報名在前、戰斗在前、引領在前,沖鋒在第一線、戰斗在最前沿。在湖北武漢,全國各地和軍隊援鄂醫療隊迅速成立臨時黨支部,“黨支部是臨時的,但初心是熾熱的”;在湖南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共產黨員莊嚴宣誓,“備戰有我!沖鋒有我!勝利有我!”在浙江溫州,臨時黨支部、黨員突擊隊、黨員志愿服務隊迅速行動起來;在天津薊州東趙各莊,27年黨齡的司法所所長王輝,生命定格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我是老黨員,能堅持”“我是書記,護送患者讓我來”“黨員多跑腿,居民少出門”“身為黨員就要沖鋒在前”“特殊時刻,不正是黨員站出來的時候嗎”“和死神作斗爭,心中必須有一股精神力量支撐”——這些真摯樸素的話語,閃耀著黨性的光輝,展現了赤子的情懷。從重癥病房爭分奪秒的救治,到城鄉社區挨家挨戶的排查,從工廠車間加班加點的生產,到科研實驗室夜以繼日的攻關,無論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哪個崗位,廣大共產黨員想患者所想、急群眾所急,用行動踐行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大公無私、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則、模范帶頭,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英勇斗爭,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些都是共產黨人黨性的精神元素。黨在長期奮斗中,始終堅持用這些思想和精神教育自己的黨員、訓練自己的干部,每一個黨員從入黨那一天起就在接受著這些思想和精神的灌注、熏陶。這些思想和精神,是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共產黨員不同于普通老百姓的顯著標志。越是在危難時刻,越是在重大關頭,這些思想和精神就越是放射出奪目的光輝。盡管有極少數黨員干部在抗擊疫情的嚴峻斗爭中經不起考驗,發生不擔當、不作為,甚至臨陣脫逃等現象,但這些行為與黨性要求格格不入,不過是陽光下的一抹陰影。
嚴峻斗爭、重大關頭,最能考察和識別黨員干部。各級黨組織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要求,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考察、識別、評價、使用干部,把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斗爭中的實際表現作為考察其政治素質、宗旨意識、全局觀念、駕馭能力、擔當精神的重要內容。對表現突出的,要表揚表彰、大膽使用;對不敢擔當、作風飄浮、落實不力的,甚至弄虛作假、失職瀆職的,要嚴肅問責。在高高飄揚的黨旗引領下,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萬眾一心、團結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
來源:綜合《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