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來講,創新體現在制度、技術、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廣電計量從早期改制市場化運作,到推行混改,到完成股份制改造,現在A股成功上市,可以說,都是市場化體制機制創新的結果。”
——廣州無線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海洲
“從國產大飛機到閱兵裝備,從北斗衛星到新能源汽車,從地上的土壤到端上餐桌的食物,廣電計量都能夠提供計量檢測技術服務保障,這是我們作為國有技術機構的擔當,也是高端技術服務能力的體現。”
——廣州無線電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廣電計量董事長黃躍珍
11月8日,廣州無線電集團旗下核心成員企業——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電計量”,股票代碼:SZ 002967)在深交所敲鐘上市,成為2019年廣州市國資系統首家A股上市公司,邁入“產業+資本”雙輪驅動新發展階段。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建設質量強國,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關鍵舉措。
要全面提升我國質量總體水平,從“國之重器”到衣食住行,從高端制造到綠色發展,都離不開計量檢測。它被譽為“工業的眼睛”,也貫穿于各行各業產品設計、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通過計量和檢測技術,可以發現儀器設備使用和產品設計生產中的問題,從而有效促進質量優化。
在國內近4萬家各類檢驗檢測機構中,年度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的卻不足千分之一。計量檢測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要如何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國有綜合化計量檢測龍頭企業,廣電計量從內部計量室發展而來,從2002年起步,通過持續機制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營業收入從不足300萬增長至2018年的12.28億元,公司員工從9人增加到4000多人,已擁有計量校準、產品檢測、產品認證及技術培訓與咨詢等“一站式”計量檢測技術服務能力。
時代背景賦予了計量檢測行業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呼喚其發揮重要作用,支撐質量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從一家老牌國企內部的計量實驗室,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綜合化的計量檢測機構,廣電計量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創新之路。
體制機制創新
成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作為集團自主培育的第三家A股上市公司,廣電計量的高速發展也是集團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和創新驅動的一個很好例子。”廣州無線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海洲說。上個世紀60年代,廣電計量是廣州無線電廠(廣州無線電集團前身)內部一個配套計量實驗室,與廣州無線電廠一同經歷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市場經濟初期,隨著當時的廣州無線電廠迎來轉型陣痛,其計量實驗室也面臨生死選擇。
面對變革,楊海洲說:“對于企業來講,創新體現在制度、技術、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廣電計量從早期改制市場化運作,到推行混改,到完成股份制改造,現在A股成功上市,可以說,都是市場化體制機制創新的結果。”
一系列代表著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的創新舉措就此展開——
2000年前后,無線電集團根據當時面臨的內部困境和外部形勢,在政府主導下依法依規對旗下海格通信、廣電運通等主要骨干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2002年,在集團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下,計量實驗室改制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第三方計量機構廣電計量,由內部服務重點轉向市場開展社會化服務。
2009年,在政府和集團的主導下,廣電計量進行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體制改制,在保持國有控股的同時,增資擴股引進了核心經營管理層持股。“核心管理層持股充分調動了大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通過這一舉措,核心骨干員工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進而搭建了公司長效激勵機制,激發了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楊海洲說。
伴隨著體制的變革,市場化機制也隨之建立健全。他表示:“我們的資源的投放和調配一切向市場看齊。市場在哪里,我們的業務辦事處、業務分公司就駐扎在哪里,并隨之建立配套實驗室基地”。同時,伴隨著體制機制創新,廣電計量還建立起以業績為導向的考核機制,不僅是骨干,公司與各級管理人員簽訂經營責任狀,從普通市場人員到公司管理層均承擔經營指標;年底用業績說話,把工作業績與員工年度獎勵、評優評先、晉升直接掛鉤,針對業績持續不達標人員實行末位淘汰、降薪降職考核。
據介紹,這些措施充分激發了其員工干事業的斗志和激情,形成了充滿活力的企業氛圍。特別是在用人機制方面,廣電計量實施“能上能下”原則,以透明公正的方式選人用人,從市場、技術到職能管理的各級管理人員均實施一年一聘、競聘上崗制度。
從2006年開始,廣電計量已連續13年實施管理人員競聘上崗,1600多人次競聘,1100多人競聘成功,公司70%管理人員由內部晉升脫穎而出。數據顯示,廣電計量從2002年成立之初僅9名正式員工,到現在擁有4000多名員工,集結打造了一支高素質員工隊伍,為企業的高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楊海洲表示,正是體制機制創新陸續釋放紅利,讓廣電計量實現彎道超車,邁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廣電計量的體制機制創新緊跟改革時代步伐,與國企深化改革同頻率、共節奏,尤其是在當前國家推行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的時期,希望能為廣州市、廣東省甚至全國的機構改革提供有益借鑒。”他說。
《2018年度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39472家,其中年度營業收入在5億元以上的機構37家。2018年,廣電計量營業收入突破12億元,成為國有綜合化計量檢測龍頭企業之一。
持續開展技術創新
從昔日“嗆水者”變市場“弄潮兒”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提高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對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至關重要。
截至2018年底,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810.5億元,較2017年增長18.21%。伴隨著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競爭日趨激烈。在市場的考驗下,廣電計量如何從昔日“嗆水者”變為市場“弄潮兒”?
在廣州無線電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廣電計量董事長黃躍珍看來,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是又一“法寶”。“廣電計量是無線電集團‘高端現代服務業’戰略的重要支撐板塊之一,作為一家定位高端的技術服務機構,技術創新能力引領著我們的發展。可以說,省了技術創新的錢,就是斷了明天的路。”他說。
一直以來,廣電計量持續加強高端戰略行業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2002年成立之初,公司僅提供單一的計量校準服務。后來,通過持續的技術改造和資質能力建設,通過了CNAS、CMA、CATL、CB實驗室等權威資質認可,目前已構建了計量校準、產品檢測、產品認證以及技術培訓與咨詢等“一站式”計量檢測技術服務能力體系,服務的產業領域也由單一的通信行業逐步拓展到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食品、農業、環保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從國產大飛機到閱兵裝備,從北斗衛星到新能源汽車,從地上的土壤到端上餐桌的食物,都能夠提供計量檢測技術服務保障,這是我們作為國有技術機構的擔當,也是高端技術服務能力的體現。”黃躍珍說。
不僅是服務能力,科研項目和技術專利也是衡量企業技術實力的重要指標。2014年,作為廣電計量瞄準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部署產業計量檢測服務體系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廣電計量技術研究院成立。
據了解,通過成立技術研究院,廣電計量集結了一支以專家、博士為核心的科研攻堅技術隊伍,在北斗導航、無人機、高鐵、新能源汽車、5G通信等前沿性產業加強檢測技術和標準研究。數據顯示,近年來廣電計量每年將超過10%的營業收入投入到上述新領域、新技術的開發,逐步建立技術話語權。
廣電計量招股說明書顯示,自其成立以來,累計獲得46項發明專利授權,170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1項外觀設計專利授權,并主導、參與編寫了多項行業、地方標準,系列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客戶產品研發和生產各環節。
此外,廣電計量還善借外部資源進行協同創新,打通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近年來先后與中國計量大學、江南大學、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眾多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達成“檢學研”戰略合作,加強檢驗檢測技術方法研發,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比如,我們和江南大學于2017年達成的戰略合作,共建了校企協同創新實驗室,至今已經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市多個食品安全快速篩查與準確鑒別技術的科研項目,共同合作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取得良好的合作成果。”黃躍珍說。
服務和經營管理模式創新
以市場為導向構筑企業核心競爭力
“創新要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主動適應外部社會和客戶的需求,才能引領行業發展。”廣電計量黨委書記、總經理黃敦鵬介紹,不僅是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不斷進行的服務模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讓廣電計量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快速發展之路。
由單一的送檢計量逐步拓展到提供上門現場服務、駐廠委托服務等個性化定制服務,廣電計量這些針對市場需求推出的多樣化服務模式,極大優化了企業客戶的服務體驗。
“‘下廠計量’是我們率先推行的特色服務模式。它基于客戶的需求產生,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黃敦鵬說,“以前很多客戶把儀器送檢給計量機構后,往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拿回來。而沒有儀器就不能開工,其中的不便和經濟損失可想而知。”對此,廣電計量在改制成立之初便全面研究了傳統計量服務機構的服務模式及客戶的需求痛點,當時針對性推出下廠現場計量、取送計量和“五個工作日”等服務,極大地縮短了儀器校準的時間,不耽誤企業正常生產,最終快速獲得客戶廣泛認可,從而搶占市場。
如今,在“5G+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創新的發展趨勢下,廣電計量繼續緊跟潮流,積極探索“互聯網+”新模式,推行數字化實驗室建設,推動計量檢測技術服務與現代產業體系的深度融合發展。
目前,廣電計量已搭建起覆蓋九大核心業務的管理系統,以及質量管理、銷售管理等五大管理平臺,實現了從市場開發、客戶服務到財務核算等全業務流程閉環管理信息化覆蓋。
同時,廣電計量還大力開發運用自動校準、自動檢測、遠程測試、并行測試等智能測試技術,通過降低送樣、測試、溝通過程中的時間和人力損耗,提升測試效率和效益,保障客戶生產研發周期和產品質量提升。
除創新服務模式外,廣電計量還摸索打造了一套全國一體化經營管控模式。“‘一體化’意味著所有的實驗室都執行統一的標準,保證每個地方的市場、技術、職能等各個部門都能快速響應,做到統一號令、‘全國一盤棋’。”黃敦鵬說,業務模式與服務模式的統一性讓公司更好為各地客戶提供標準統一、快捷的計量檢測服務,構筑了核心競爭能力。
他還提到:“作為一家計量檢測機構,數據的準確可靠是關鍵,只有客戶信任我們的數據,才有價值和市場。因此廣電計量在發展中始終把數據放在關鍵環節進行質量管理,將質量看成是成長的‘生命線’。”
據介紹,廣電計量在質量意識、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方面不遺余力,嚴控內部質量。比如,建立內部誠信體系,與每位技術人員簽訂誠信承諾書,讓質量紅線意識貫穿技術服務全過程;將每年的4—5月作為公司質量月,開展質量保證承諾宣誓等系列活動;還在公司內部實施常態化的飛行檢查等。“只有我們本身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才有可能帶來被檢驗檢測產品質量上的優勢,才能最終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黃敦鵬說。
半個世紀的技術沉淀
打造計量檢測行業龍頭企業
回顧廣電計量的發展歷程,從內部計量室改制公司,經歷半個世紀的技術沉淀;到持續變革創新,走出規模化品牌發展之路,隨著檢驗檢測機構改革深化,廣電計量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創新發展之路。
1964年
廣州無線電廠(國營第七五〇廠)由于生產經營需要,設立了“無線電計量室”,這便是廣電計量前身。
1983年
建成“第四機械工業部區域電感計量站”,負責全國的標準電感計量。
1987年
廣州無線電廠遭遇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陣痛,至1992年底,企業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內部計量室也前途未卜。
1988年
國營第七五〇廠的“電子工業部電感專業參數計量站”更名為“機械電子工業部電子602計量站”。
1993年
在廣州市委、市政府主導下,廣州無線電廠易帥重整,開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程度最深的解困轉制,通過實施一系列代表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的創新舉措,于1993年扭虧,1994年實現盈利,1995年成立廣州無線電集團,其內部計量室也迎來了變革振興的曙光。
1999年
國營第七五〇廠的“電子工業部電子602計量站”更名為“信息產業部電子602計量站”,蓄勢待發。
2002年
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和認監委成立后,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修改,對從事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經營活動的民事行為的檢驗資格被進一步明確,強制性與民事行為的檢驗檢測業務界限逐漸清晰。在這一政策背景下,2002年5月,無線電集團為了更好地順應市場的發展和做強做大企業,將內部計量室改制成立廣州廣電計量測試技術有限公司,轉向市場化運作。
成立初期,國外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也被準入國內市場,由于其發展歷史悠久且擁有強大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再加之強制性檢測依然占據了檢驗檢測市場的大壁江山,國有第三方檢驗檢測只能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2005年
廣電計量瞄準計量檢測行業中檢測周期長、部分儀器不便移動的問題,率先在行業內實行“下廠計量”服務、“五個工作日”等服務模式,快速搶占了華南市場。
此后,廣電計量緊貼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態勢,開啟了綜合化能力建設之路。2007年投建RoHS、可靠性與環境試驗、電磁兼容檢測等實驗室,逐步切入可靠性與環境試驗、化學分析等產品檢測服務領域,開啟一站式計量檢測能力建設新征程。
2008年
廣電計量成功收購北京英科信,開啟全國性市場網絡布局的第一步。
2009年
廣電計量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進核心經營管理層持股,建立起長效激勵機制,同時成立全資子公司山鋒測控,正式切入測控產品研發領域。
2011年
廣電計量完成股份公司改制,更名為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開啟資本化運作。
2013年
廣電計量在長沙、無錫、天津、鄭州等地建立第一批計量檢測基地,啟動全國基地戰略布局。
2015年
廣電計量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為廣州市國資系統首家登陸新三板的企業。
2016年
廣電計量設立控股子公司九頂軟件,正式切入質檢行業信息化系統開發領域。
2017年
廣電計量獲得2017年度“質量之光年度卓越技術機構”榮譽。
2018年
廣電計量營業收入突破12億元,經營發展邁上新臺階。
2019年
廣電計量A股成功上市,成為2019年廣州市國資系統首家A股上市公司。
如今,廣電計量正向打造計量檢測行業龍頭企業和國際一流品牌計量檢測機構的發展目標穩步邁進。目前,廣電計量在全國設有23個綜合性計量檢測基地和50余個分子公司,可提供本地化和“一站式”計量檢測服務。
撰文:肖文舸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統籌:胡素青
圖表:陳慶光